烟台日报 YMG全媒体记者 杨春娜金来源配资
暑假,这个被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时光,每年都会引发一场关于“如何度过”的讨论。从研学到夏令营,从培训班到特长班,家长们一边焦虑一边掏钱,孩子们则为看似自由实则比上学还累的“第三学期”而苦恼。在这个教育焦虑与快乐童年不断碰撞的时代,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,什么样的暑假才能真正称得上有意义?是填满各种学习任务的“第三学期”,还是完全放任自流的放养?或许,答案就藏在自由与规划的平衡之中。
记忆中的暑假,是在田野里自由奔跑,是和伙伴们一起玩游戏。然而,不知从何时起,暑假已经悄然异化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。家长们陷入“不补课就落后”的集体焦虑,培训机构打着“弯道超车”的旗号,将暑假包装成决定学业成败的关键期。
其实金来源配资,暑假设立的初衷本是为了让孩子们从规律的学习生活中暂时解脱,获得身心调整的机会。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“生活即教育”的理念,强调儿童需要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,用眼睛观察、用心体验、用感官感知。然而,在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,暑假逐渐背离了这一初衷。家长们要么将暑假安排满各种补习班、强化班、特长班,使孩子们刚走出校园就坐到另一张课桌前;要么因工作繁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暑期生活,导致孩子处于一种完全放任的状态。
这种两极分化的暑假模式,本质上都是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漠视。前者忽视了孩子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培养,后者则放弃了家长应有的引导责任。我们需要认识到,暑假不应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,也不应是完全脱离教育的纯娱乐时光,而应该是一个独特的成长空间,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探索世界、发展兴趣,建立与家庭、社会和自然的深度连接。
一个有意义的暑假,应当是一个能够全面滋养孩子成长的黄金假期。这个假期里,孩子们可以享受深度阅读带来的精神成长、多元体验构建的实践智慧,以及自主规划培养的自我管理能力。
可以深度阅读。无论何时,阅读都是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。不少孩子平时忙于学业,阅读时间呈现碎片化,因此要抓住暑假时间挑选一些经典读物、文学作品来进行深度阅读。暑假的阅读不应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工具性阅读,而应是一种自我丰富的心灵对话。
可以开展体验式学习。暑假为课本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。同学们可以走进博物馆、科技馆,体验历史与科技的碰撞,还可以在海边仰望星空,在采摘园体验劳动。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够激活孩子的多感官学习,实现“学思践悟、知行合一”。
可以提升自主规划能力。很多案例证明,当孩子被赋予规划自己暑假的权利时,可能激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毅力。家长在暑假规划中的角色不应是指挥官,而应是协作者,先制定一个框架,再让孩子自己来填充内容。这种协作式规划既能保证暑假活动的结构性,又能尊重孩子的自主性。
暑假教育能否取得成效,家庭的支持方式至关重要。家长需要完成从学习监工到成长伙伴的角色转变,在尊重孩子自主性的同时提供适度的引导和支持。暑假还是难得的亲子时光,如一起做饭、观影、运动、旅行等,这些共享经历能够创造共同记忆,强化情感连结。
当我们回归暑假的本真价值时,会发现它最珍贵的馈赠恰恰是那些无法量化的成长体验。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成就感,与家人共读一本好书的温馨时刻,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敬畏与惊奇金来源配资,服务他人时体会到的价值感……这些体验如同播撒在心田的种子,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生根发芽,成为支撑一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力量。
配资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